20141208_165922  

《The Theory of Everything》的香港譯名是《霍金:愛的方程式》(下稱《愛》)。野孩子挺喜歡這個中譯,自問也是沖著這名字入場。現代人最喜歡把一切公式化,並希望可以綜合所有變數,排除全部error,然後拼砌出一條universal的恆等式,去解答世上的疑難,把天下之事也輕易地導向成功。事實上,無可否認,人類十分成功:理數化加上生物,基本上涵括了天地萬物的根本。他們用鋪天蓋地的theory & law,去衡量天地造化,萬物枯榮,定下一套不容改變的法則。然而,人不滿足於客觀事實上的formalization,更開始染指主觀價值的領域(心理學把人心也公式化)。當中最大的一道難題就是--愛情(特別是男女之情),所以野孩子一見「愛的方程式」,不由得就衍生出無限的幻想。究竟,一位劃時代的宇宙學家如何把奠定"no-boundary proposal"的算式運用在愛情身上呢?如果真的有愛的方程式,或許又真的可以找出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!

《愛》上映後,一如所料的引起了巨大回響,而影評也是一如所料的好壞參半。好評一方來去也是那兩道板斧,不外乎Eddie Redmayne演技入木三分,或Hawking和Jane愛情賺人熱淚之類。先不論野孩子根本不覺Hawking和Jane愛情很感人,反而只認為是一段普通的愛情,乃至對Eddie Redmayne演技也沒有甚麼驚訝。要知道《愛》有兩大賣點:一賣Hawking的名聲,二賣Eddie Redmayne的傳神。如果連基本賣點都做不好,應該可以貼上爛蕃茄的rotten了吧!至於差評倒有一個挺有見地:「恐怕霍金除了在電影的宣傳面前勉強一笑外。剩下的,或只有(對)自己黑暗面有無盡的愧疚。」(取自獨媒)其指出電影內容不合Hawking的真實經歷,是過度童話式的創作,反而揭起了Hawking自己心底的黑歷史。首先,野孩子不認為童話式電影有問題,我們不就是一直夢想著童話嗎?再者,《愛》不是一齣童話,而是真實的真實。不單是Hawking的真實,更是一個universal的真實。正因為這是一個超出了Hawking的故事,所以才沒有copy & paste他的經歷。反之,如果是copy & paste,看Hawking的自傳不就好了嗎?不過,「霍金在電影的宣傳面前勉強一笑」卻頗為尖銳,或許真的沒有男人會願意公開自己的婚姻失敗吧?縱使強如Hawking,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男人罷了。在野孩子自己看來,《愛》也算是差強人意:差在不是童話;強也在不是童話。

評論以前先讓大家指教一下野孩子對《愛》的劇情分析(循例一句:以下劇透,不喜勿進)。《愛》大致上可分成四部份,野孩子依次稱之為:相戀期、蜜月期、考驗期、崩潰期。一開始的相戀期沒有甚麼特別,偶然的一見鐘情,然後互相傾慕彼此的才華/外貌,正負相吸底下Hawking和與Jane很快相知相愛,最終在劍橋舞會上一吻定情。郎才女貌,羡煞旁人。兩人關係隨之而穩定發展,Hawking在Jane的影響下開始對時間產生興趣,促使其以宇宙起源為博士論文的題目(當然主要的啟發點是Penrose的奇點理論),而Jane也以文學博士為目標。雙方各自開始奮鬥,然後結婚生子,何其美好的家庭--原本!就在幸福喜悅包圍兩人時,Hawking摔倒了,狠狠的摔了一跤,摔破了一切美好的幻想 (認真Eddie Redmayne的確摔得好逼真,完全表現到神經斷掉的感覺)。Hawking證實弭患ALS後,野孩子好記得Hawking問醫生"How about the brain",接著醫生答他"your thought wouldn't be affected, but eventally you just can't express them"時,他臉上那種絶望與不知所措,讓人有一種抽心的感覺。或許對他而言,思想與表達就是生命,缺一不可。崩潰後的Hawking開始逃避Jane,或許是由於對未來的絶望,也或許只是不想面對任何人,總之他就用決絶的"go"趕走了所有關心他的人。熟悉愛情片的朋友一定會知道之後的劇情:Jane從朋友的口中得知了Hawking身患絶症,只有兩年命,找到他後,愛情沖薰頭腦下,支持他,承諾與他共走剩下的人生。不過,此前有一段挺有趣:Jane找到Hawking後要與他比槌球,用的說詞是"if you play with me, I will never come to see you. never!"。奇怪吧,這一段奇怪的地方有二處:一是Jane為甚麼要Hawking與她比槌球?她又不是不清楚以當時Hawking的情況而言,根本不適合運動。難道是想用槌球讓Hawking打起精神?野孩子不排除這可能,但認為更有可能的是Jane希望Hawking拒絶她,然後親口告託她自己患了ALS,而不是讓她從別人口中得知,而是最後一個知道。由此可見,Jane心中對獨特性的追求,或許她之所以喜歡上Hawking也是因為這種衝動作祟。但無論如何,他們此終作出了愛的承諾,並渡過了一段美好的婚姻蜜月期,而Hawking更在Jane的無微不致的照顧下完成了PHD。到此為止也是一齣美麗的童話。如果是童話,一定會就此謝幕,把一切終結在最美好的時候。

當童話一直延續,就會抵達現實的一端,而承接的將會是永無止盡的考驗,所以才說是一部真實的真實。可能Jane沒有想到要照顧Hawking超過兩年,也可能只是她沒有想到照顧Hawking又兼要顧家庭會這麼辛苦(當時她已為Hawking生下一仔一女)。總之在Jane幾近崩潰下,她在教堂邂逅了Jonathan,一個比Hawking更體貼,更溫柔,更正常的男人。Jane與他有共同的信仰,有共同的愛好,有談不盡的話題。也許在看到他手握指揮捧的一刻,Jane就找回戀愛的感覺。也許是Jane已經厭倦了Hawking的風趣,再也不想成為這位偉大宇宙學家的夫人。也有可能Jane被現實的壓力打敗,已經不想再為Hawking犧牲。但無論如何,Jonathan絶對是一條藥引,把Jane一直以來的委屈引爆。沒錯是委屈!一段戀情是需要兩個人付出同等的犧牲作經營,這時犧牲就成為了愛的表徵。當其中一方的犧牲大於另一方,而另一方沒有或無法作出回應時,犧牲就會累積成委屈,慢慢的蠶食著其中一方的愛意,最終一切也將消弭殆盡。Hawking和Jane之正正就體現了這個定理:Jane放棄了攻讀PHD,承擔家庭中的大小責任,Hawking卻沒有半句的關心,反而强調"we are a normal family",一直拒絕聘請幫傭。這些維護自尊的行為,在勞累的Jane眼中卻是難以理解的幼稚。不過,當看到Jane如何幫Hawking拍痰,完全想像不到當年的文靜小女孩會作出如此不合風格之事時,自然會明白Jane累了的原因。回過頭來,Jane已經請了Jonathan為兒子Robert的鋼琴教師。記得Hawking一見到Jonathan,馬上立起紅色警戒,歪著頭詢問Jane他的來歷。然而,當得知Jonathan的過去後,或許感受到Jonathan對他去世妻子的愛,也許是從Jonathan的態度中醒悟自己的小器,Hawking奇蹟地答應了Jonathan成為他的看護。Jonathan很快就融入了Hawking的家庭,甚至在Jonathan牽著Hawking子女的手,漫步海灘的場景中,他比他更像是孩子的父親。終於,Jonathan與Jane之間的薄紙在Hawking母親的誤會下被劃破。雖然雙方竭力遏止情感的爆發,但這一切都讓Hawking看眼內。不知是不是源自心底對Jane的內咎,Hawking藉一次去波爾多聽演奏的機會,串合了Jane和Janothan二人。可惜,二人的關係因Hawking在波爾多入院而告終:Jane基於對Hawking的責任,違心地強行中斷了與Jonathan的戀情。之後,Jane聘請了Elaine作為Hawking的私人全職看護,做就Elaine與Hawking。最終,由Hawking提出離婚結束了這場折磨。

現實的愛情總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。「因誤會而相戀,因了解而分開」是現代愛情的格言,而《愛》正正是切切底底的寫照。Jane了解到Hawking的幼稚和殘疾,慢慢超越她的忍受范圍。Jane與Hawking婚姻的後期,一直只剩下責任作為支撐。若問之間有沒有半分的情愛,那一定是有,不過沒可能比得上責任的沉重。當時對Jane,甚至Hawking而言,責任責任責任愛意是只是這段婚姻的遮羞布。或許在Jane帶Jonathan回家時,甚至早在Hawking取得PHD,Jane明知他要爬上房卻沒有上前幫忙之際,感情早已變質。若不然Jane為甚麼會愛上Jonathan?Hawking又為甚麼要成全兩人?就連Jane「迷途知返」不也因為責任嗎?你可能會反駁:他是愛Jane才這樣,犧牲自己成全他人才是偉大的愛情。野孩子只可以問:你沒有愛過吧?男女的愛不是母子的愛,不可能偉大。女/男朋友有外遇不但沒有力挽狂瀾,而是甘心捨割,連一聲可惜也沒有。這叫不愛了。再者,親情之所以偉大,只因其源自責任。若男女之情也當如此,豈不嗚呼哀哉?而現實的愛多如此。當大家也認為自己可以肩負忍受彼此的責任時就結婚;忍不了,對方又不改就分。然而,這一刻可以忍,下一刻又忍不了之況時常發生,因為人心不停在改變,就像Hawking在劇中指出宇宙有起始也有終結,而之間則蘊含無限變化。每一刻也有變數加入或退出,數值上又有大小的變動,試問愛又怎會有恆等式呢!愛無定數,何來公式?

不過,電影最尾為甚麼Hawking找Jane(前妻)一起見英女王,是因為仍未忘記嗎?為甚麼要在演講中幻想撿筆,是因為要說明自己仍惦記年輕的時光嗎?為甚最後要倒帶,純綷是效果嗎?想不通,或許野孩子只是野孩子而已。

arrow
arrow

    野孩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